人類對動畫的幻想
這是在西班牙阿塔米拉洞穴發現的3萬年前石器時代的壁畫,
數數看這一條野豬有幾條腿?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
難道是當時的野豬真的有八條腿嗎?
還是當時的原始人就已經想要描繪出奔跑中的野豬動態?
三萬年前的原始人就已經想要做出動畫來
定格動畫的原理
1824年英國科學家彼得.羅杰提出「視覺暫留」現象
直到1825年才有一位約翰.帕理斯的人,
利用視覺暫留的原理,發明了「魔術扇」,
一面畫鳥,一面畫籠子,
當快速轉動時就可以看到鳥被關在籠子裡
直到1831年比利時人 Joseph Antoine Ferdinand Plateau
發明真正可以看到連續動態的紙盤工具Phenakistoscope 費納奇鏡~
更多動畫歷史可參閱陳世昌老師的動畫古早事
幻影箱(旋轉畫筒)的原理
人眼觀看物體時,會成像於視網膜上,並由視神經輸入人腦,讓人感覺到物體的像,
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0.1-0.4秒的時間,
這種現象就稱為「視覺暫留」,也因為有視覺暫留的現象存在,
如今我們才有動畫及電影的產生,豐富我們人類的文明生活。
若想對視覺暫留的應用有更多了解,可以觀看以下影片介紹~
幻影箱的教學歷程
材料及工具 :
黑色卡紙、圖畫紙、圓形厚紙板(圓心打洞)、竹筷、雙面膠
剪刀、美工刀、切割墊、30公分長尺、奇異筆、描圖紙
製作流程 :
1.跟學生說明完動畫歷史及視覺暫留現象後,就可以開始進行幻影箱的製作。
2.一開始建議老師要先畫好黑色卡紙的間隔模板,
讓學生直接描繪模板的間距可減少許多量製隔柵的時間。
3.請學生用美刀工割出隔柵的洞口。
4.用雙面膠將剪好的黑色隔柵卡紙與圓形厚紙板黏貼組合成旋轉箱
雙面膠緊鄰著黑色卡紙下緣黏貼,再將圓形厚紙板立起來延著雙面膠黏貼處滾動,
最後再將黑色卡紙側邊黏貼即可固定。
也可讓學生在幻影箱底部的圓形厚紙板上設計圖案,讓自己的幻影箱有不同的特色呈現。
5.量製動畫卡的格線,並開始在空格上繪製細緻變化的連續圖案。
這個部份建議先給學生由小到大再到小、由短到長再到短、由下到上再到下......等連續動作指引,
圖案不用太複雜,維持一個動作變因,其他部份都要維持不變效果會最好~
此時可用描圖紙輔助描繪連續動作!
6.讓學生將繪製好的動畫卡剪下來,放進幻影箱中試轉看看,
若沒有需要修正的部份即可用奇異筆描粗邊線,可以讓影像效果更明顯。
幻影箱作品欣賞
透過這個製作練習,
可以讓學生更了解定格動畫產生的原理及製作細節,
之後要運用IPAD進行定格動畫的拍攝就會更有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