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JPG

 

會接觸這本書是因為看了以下視頻而認識十方老師~

覺得這個主題真的太重要了!

因為這是非常容易發生在自己與家人身上的課題,

因此找了這本書來閱讀!

 

 

真正的金錢問題,是「關係」

 

十方老師將所有與「家人」有關的財務困境,

歸納出五大「摩擦力」:


1. 金錢圈:錢包的界線,決定誰可以用你的錢

我的錢要給誰用?父母、兄弟姊妹欠錢我該幫嗎?


2.金錢義務:一個人花錢的習慣、喜好、品味

公公一個月需要拿五萬元孝親費?


3. 金錢依賴:家家都有自己的「生態圈」

小姑離婚了,住在家裡,讓我付水電費?


4. 金錢性格:設定「給予的限度」

伴侶太會花錢怎麼辦?


5. 金錢藍圖:有步驟、有階段的「預想」

先生覺得這種生活品質就可以了,我覺得不滿意……

 

 

上面這些狀況相信我們並不陌生,

 

不管是來自自己的遭遇還是親友間的切身故事,

 

如果我們沒有釐清與家人間的財務界線,

 

往往容易陷入很認真地理自己的財,

 

最後卻不得不拿去填補家庭的洞.......

 

 

書中十方老師除了列舉本身的故事及真實案例探討外,

 

更是提供許多心理學及科學理性的審視辨別方法,

 

幫助我們更客觀地與家人及另一半檢視彼此的財務界線,

 

讓這個問題不再成為關係中的隱憂或引爆點,

 

有機會找回自己及家人間的財務界線,

 

讓關係達到一個平衡合諧的狀態,

 

不再因此而深陷困頓無力的痛苦當中。

 

 

我特別有感的內容是在第四章的金錢依賴中,

 

老師提到在婚姻裡,家家都有自己的「生態圈」,

 

給錢的是照顧者,拿錢的是依賴者,

 

彼此互生、互剋、互依、互存,層層疊疊,牢不可破。

 

統整起來,有三種類型的相處風格:

 

1.依賴者+依賴者:是最惡劣的關係

 

2.依賴者+照顧者:大部份主婦的家庭模式

 

3.照顧者+照顧者:彼此不相干涉,互相支持

 

 

夫妻之間就有以上的三種類型,

 

若再加上父母、兄妹、親戚及朋友的依賴關係,

 

經營這超大的「照顧-依賴」網絡,則成了人生難題。

 

書中會引導我們畫出自己的「照顧-依賴」生態圈,

 

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並透過指認6種類型的「依賴語言」來覺察自己該如何應對:

 

1.非此即彼:用絕對的觀點看事情

你不幫就沒有人可以幫了!

 

2.以偏概全:把一件事當成一輩子

你不幫,她這輩子就完了!

 

3.誇大或淡化:不成比例的把事情誇大

他會被黑道追殺,你知道嗎?

 

4.應該:使用「應該」、「不應該」來評論你

家中本來就不應該計較那麼多!

自己人應該幫自己人!

 

5.貼標籤:直接論斷

你不幫,就是不孝!

 

6.自責或責備他人

都是當媽媽的無能!

 

 

這些依賴語言聽起來就像情緒勒索,

 

可以藉此檢視我們是否常陷入別人的情緒勒索中,

 

或是我們就是那個情緒勒索者!

 

這世界有個種子法則:當我給出什麼?我就會得到什麼?

 

而且種子可能會由其他人送回來給你~

 

例如:A曾對B情緒勒索,種下讓B心裡不舒服的種子,

 

後來出現C對A情緒勒索,開出A讓B不舒服的果實~

 

種子法則生生不息,若無法透過覺知去停止自己的負面循環,

 

將不斷深陷在苦悶的痛苦裡~

 

 

很喜歡十方老師的這段敘述~

 

《薄伽梵歌》提到,當我們知道,但做不到,

 

是因為靠著「理智」,我們無法說服自己。

 

理智,能告訴我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但『覺知』,能告訴我們,

 

我們「做了什麼,我們什麼沒做」,

 

就像後退一步,把自己看清楚。

 

人一旦能把自己看清楚,就能激發控制力,

 

不再順著情緒,做所有「做不到的事情」。

 

31-meditation.JPG

最後十方老師提出錢界線的五大原則:


1.因果原則:「不幫」才是真正的「幫」

 

有時表面上看似是幫,其實在實質下反倒是讓對方錯過成長的機會,

 

比如原本對方欠卡債,不幫或許可以讓他學習如何對自己負責任,

 

但若我們幫他還了卡債,讓他無法藉此痛定思痛,

 

很多人之後反倒變本加厲!

 

俗話說~

 

「看似有情卻無情,看似無情卻有情~」

 

我們要能站穩自己的原則,

 

不怕被人誤會,以免成了幫到最後卻痛苦不已的人。

 


2.露出原則:勇敢說出自己的不喜歡

 

十方老師說:「實話很危險,但實話能讓人自由,而自由值得冒險。」

 

如果可以回到當年,儘管會恐懼、會不安,

 

她都要勇敢地說出自己的不喜歡。

 

當我們要劃清金錢界線時要注意二件事:

 

1.不要陷入三角關係:不間接傳話,三角傳話只會讓關係變更糟

 

2.不要忘記問:「我能為你做點什麼?」

 

讓對方了解你在乎他們,關心他們的需要,只是仍有自己的原則。


3.「為什麼」原則:看清你底層的「動機」

 

作者舉例自己的媽媽很容易邊恨邊借人家錢~

 

很多人借錢的底層動機不是因為愛,而是出於害怕

 

害怕失去愛、害怕被討厭、害怕孤獨、害怕失去「善良」、害怕愧疚感.....

 

「給」,不是犠牲,不是割捨,是因為「多」出來了,「滿」出來了,所以給。

 

不會邊恨邊給、邊怨邊借----這才是快樂的給予、平衡的給予。

 

放鬆自己的想法,連續追問自己「為什麼」,就能浮現隱藏著的「內在原因」,

 

不管什麼原因,只有看清楚了,才能敏感地察覺、檢討、回應。

 

這時,我們的回應會是「內外一致的」、「沒有衝突的」、「真心的」,

 

我們的內在,才會真正感到安全。

 


4.責任原則:先為自己負責,再滿足他人

 

這篇章將「不聽別人的需求」、「一味指責別人」、「批評別人不負責人」的人,

 

通稱為「控制者」。

 

控制者分為兩種類型:

 

讓你有恐懼感的就是「侵犯型控制者」,

 

讓你有愧疚感的就是「操縱型控制者」。

 

書中有提供我們恰當的回應,

 

讓我們能控制界線又能不傷害對方,內外一致而且坦承~

 

很推薦大家找書來學習哦!

 

5.不「一」原則:不只歸咎「一個人」,還有「關係人」

 

作者舉例要煮熟一顆蛋,需要很多條件,

 

比如要有蛋、有鍋子、有水,有爐子、瓦斯、空氣.....

 

我們往往沒有注意,僅僅煮熟一顆蛋,都需要那麼多「條件」;

 

但當一件壞事發生時,卻只怪「一個人」。

 

這不是一個人造成的,我們卻只怪一個人,

 

這是種「有限的知識」,也是一種「誤解」。

 

這種誤解,會讓人停留在憤怒裡。

 

不「一」是一種圓融的、全觀的觀點。

 

用一種抽離的角度,去檢示及旁觀整個事件,

 

當我們了解到任何事件是許多人層層疊疊、互相拉扯影響時,

 

巨大的理解與慈悲將從內而升,我們才會有力量與信心去面對情境。

 

危機處理之天平200122-820x410.jpg

不幫,就是自私嗎?

 

很喜歡作者為此做了澄清~

 

自私的人,是看不見別人的,

 

但有界線的人,是能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

 

當我們想通這點,將自己視為「有界線」的人時,

 

就不需要自責及焦慮,我們的生活是我們的責任,

 

過好自己的生活,不應當感到愧疚。

 

不幫,害了他怎麼辦?

 

傷害是什麼?十方老師這麼說.....

 

傷害是苦難。但苦難塑造我們,精煉我們,使我們蛻變!

 

在作者看來,每一個財務危機、財務傷害,都源於學習不足。

 

因為不懂,所以受傷,因為不懂,所以受苦;

 

我們該做的,是學會該學的東西,從苦難裡、傷害裡,

 

修正自己、認識自己,逐步向上。

 

記住,拉出界線,不是害人!

 

這是一本結合觀念與實務的理財書籍,

 

值得所有人閱讀及檢視自己與家人的財務界線!
 

博客來與家人的財務界線

博客來與家人的財務界線(電子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好奇樺 的頭像
    好奇樺

    美感心玩藝

    好奇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