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珠是什麼?
陶珠是排灣族的傳統工藝之一,
排灣族的陶珠不只是飾品,
也是部落社群的圖騰,
並有象徵地位、護身降福等多種不同意涵。
每顆陶珠的顏色圖案都不盡相同,
不同配色往往代表不同意義,
紋飾本身代表的意義遠勝於單純的視覺美感。
<引用自文化部-典藏網>
為何設計這個單元?
這學期想讓學生用輕質土做立體創作,
並結合色彩點線面的課程延伸,
設計出實用又美觀的作品,
所以就嚐試以「陶珠」這個題材讓學生設計出自己的鍊條!
教學過程
1.介紹陶珠及琉璃珠的歷史及意涵
2.讓學生設計項鍊的珠子造型及色彩線條
可提醒學生運用重覆、漸層、律動、對比、對稱等美的形式去進行設計
關於美的形式如何設計可以參閱
3.運用輕質土捏塑出設計圖的圖樣
4.將完成的珠子串到竹籤中讓它自然陰乾
為何要用竹籤將陶珠串起來呢?
因為要在輕質土還沒完全乾燥前先用竹籤穿洞,
乾燥取下後用皮繩穿過竹籤的洞口再串成項鍊!
若沒有先行預留洞口,
乾燥後才要將陶珠穿洞需要用到錐子,
使用錐子過程容易有危險性,
而且乾燥後具有彈性的輕質土也不好穿洞。
所以建議要先穿洞等乾燥後再取下!
5.隔週將乾燥定型的珠子從竹籤上取下,再將珠子順序排列好串進皮繩中
教學心得及反思
大部份的學生都可以將設計圖的圖樣捏塑出來,
能依照設計圖完成創作,
是一種規劃、執行能力的展現,
我覺得這是透過藝術創作來訓練學生的一項重要環節,
有些學生不但能做到原本設計圖的樣式甚至還能優化,
從中可以觀察到學生的創造潛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次最困難的部份不在捏塑陶珠,
而是在用竹籤將陶珠串起來的部份!
因為輕質土在還沒乾燥前很軟,
在插進竹籤的過程中很容易讓精緻的陶珠變形,
所以會建議學生將完成的陶珠先靜置在桌面上風乾一節課,
等表面較乾燥不易變形後再用竹籤穿洞,
千萬不要一做好就急著串進竹籤中,
很容易發生陶珠變形甚至要重新製作的悲劇
最後讓我們一起欣賞學生可愛的作品吧